知識百科
倉庫儲位如何分配管理才能更高效?
一、儲位管理原則
儲位管理與其他管理一樣,其管理方法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其基本原則有以下三個:
(1)儲位標識明確
先將儲存區域詳細劃分,并加以編號,讓每一種預備存儲的商品都有位置可以存放。此位置必須是很明確的,而且經過儲位編碼的,不可以是邊界含糊不清的位置,例如走道、樓上、角落、或某商品旁等。需要指出的是倉庫的過道不能當成儲位來使用,雖然短時間會得到一些方便,但會影響商品的進出,違背了儲位管理的基本原則。
(2)商品定位有效
依據商品保管方式,應該為每種商品確定合適的儲存單位、儲存策略、分配規則,以及其它儲存商品要考慮的因素,把貨品有效的配置在先前所規劃的儲位上,例如是冷藏的商品就該放冷藏庫,流通速度快的商品就該放置在靠近出口處,香皂就不應該和食品放在一起等等。
(3)變動更新及時
當商品被有效地配置在規劃好的儲位上之后,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儲位的維護,也就是說商品不管是因揀貨取出、或是商品被淘汰,或是受其它作業的影響,使得商品的位置或數量發生了改變時,就必須及時地把變動情形加以記錄,以使記錄與實物數量能夠完全吻合,如此才能進行管理。由于此項變動登錄工作非常繁瑣,倉庫管理人員在繁忙的工作中會產生惰性,使得這個原則是進行儲位管理中最困難的部份,也是目前各倉庫儲位管理作業成敗的關鍵所在。
二、儲位管理的要素
儲位管理的要素有儲位空間、商品、人員及儲放、搬運設備與資金等。
(1)儲位空間
倉庫從功能上可分為倉儲型倉庫和流通型倉庫,所以在儲位空間的分配上,對于倉儲型倉庫,主要是倉庫保管空間的儲位分配;而對于流通型倉庫,則為便于揀貨及補貨進行儲位分配。在儲位分配時,確定儲位空間,就先考慮空間大小、柱子排列、梁下高度、過道、設備作業半徑等基本因素,再結合其他因素,才能合理安排儲存商品。
(2)商品
管理放在儲位上的商品,要考慮商品本身的影響因素,這些因素主要有:
供應商。商品的供貨渠道,是自己生產的還是購入的,有沒有行業特點。
商品特性。商品的體積大小、重量、單位、包裝、周轉率、季節性的分布及自然屬性,溫濕度的要求,氣味的影響等。
數量的影響。如生產量、進貨量、庫存量、安全庫存量等。
進貨要求。采購前置時間,采購作業特殊要求。
種類。種類類別、規格大小等。
然后決定如何放置,此時應該考慮:存儲單位(單個、箱、托盤)、儲位策略(定位存儲、隨機存儲、分類存儲、還是分類隨機存儲,或是其他的分級、分區存儲)、儲位分配原則、商品特性、補貨的方便性、單位在庫時間、訂購頻率等。
商品擺放好后,就要進行有效的在庫管理,隨時掌握庫存狀況,了解其種類、數量、位置、入出庫狀況等所有資料。
(3)人員
人員包括了倉管人員、搬運人員、揀貨補貨人員等。倉管人員負責管理及盤點作業,揀貨人員負責揀貨作業,補貨人員負責補貨作業,搬運人員負責入庫、出庫作業、翻堆作業(為了商品先進先出、通風、氣味避免混合等目的)。
而人員在存取搬運商品時,在倉庫的作業中,講求的是省時、高效。而在照顧員工的條件下,講求的是省力。因此要達成存取效率高、省時、省力,則作業流程方面要合理化;而儲位配置及標示要簡單、清楚,一目了然;且要好放、好拿、好找。表單要簡單、標準化。
(4)儲放、搬運設備與資金
相比較儲位空間、商品、人員來說,儲備搬運設備與資金是關聯要素,在選擇搬運儲備時,要考慮商品特性、商品的單位、容器、托盤等因素,以及人員作業時的流程,儲位空間的分配等,還要考慮設備成本與人員操作的方便性。各儲位統一編碼,編碼規則必須明了易懂,好操作。最后就是資金要有預算,如果超出預算,要看是否能夠產生相應效益。
三、儲位管理的方法與步驟
儲位管理基本方法就是對儲位管理的原則的靈活運用,具體方法步驟如下:
先了解儲位管理的原則,接著應用這些原則來判別自己商品儲放需求。
對儲放空間進行規劃配置,空間規劃配置的同時選擇儲放設備及搬運設備。
對這些保管區域與設備進行儲位編碼和商品編號。
儲位編碼與商品編號完成后,選擇用什么分配方式把商品分配到所編好碼的儲位上,可選擇人工分配、計算機輔助分配、計算機全自動分配的方法進行分配。
商品分配到儲位上后,要對儲位進行維護。要做好儲位維護的工作,除了使用傳統的人工表格登記外,也可應用最有效率、最科學的方法來執行。而要讓這維護工作能持續不斷的進行就得借助一些核查與改善的方法來監督與鼓勵。
http://www.jintingqj.cn/baike/542.html 倉庫儲位如何分配管理才能更高效?